2020年11月19日,由四川大学36365线路检测中心|主頁欢迎您主办的“逻辑、认知与互动”系列讲座第三讲在线上成功举办。南京大学36365线路检测中心|主頁欢迎您胡星铭副教授为众师生带来一场题为“知识与理解”的学术报告,报告由36365线路检测中心|主頁欢迎您徐召清副教授主持,150位校内外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和B站直播参加了本次讲座。
胡星铭老师是美国Fordham University哲学博士,南京大学36365线路检测中心|主頁欢迎您副教授。主要研究知识论,在《自然辩证法研究》、《自然辩证法通讯》、Synthese、Analysis、Ration、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等国内外一流哲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。在对胡老师做简要介绍后,徐老师还特别提到胡老师从事的两个学术公益事业:公众号“分析哲学的日常”以及旨在促进中文哲学期刊严格实行同行匿名评审的在线网站《哲学评鉴》。因为讲座时值世界哲学日,徐老师也对“世界哲学日”的设立、世界哲学日与讲座主题的关联做了简要介绍。
讲座开始,胡老师把报告所讨论的“理解”限定在“科学理解”上,即“理解某个自然现象为什么发生”上,然后进一步探讨了“知识”与“理解”的关系问题。
首先,胡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对于“理解”的传统观点以及哲学界对于传统观点的批评。传统观点认为,理解是一种命题知识,理解为什么X发生就等于知道X发生的原因是Y。根据这种观点,理解是一种知识而不是什么不同于知识的东西。而对于传统观点的主要有两种批评。第一,只是知道某个东西X发生的原因Y,并不一定就理解为什么X发生。例如小孩子知道火灾原因是电线短路,但不理解为什么发生火灾的例子。第二,有时候就算我们不知道X发生的原因是什么,我们也可能理解为什么X发生。
然后,在此基础上,他介绍了一种流行的新观点及其附带的观点。这种新观点认为理解是一种know-how,不能还原为命题知识。理解为什么X发生等同于知道(至少相信)X的原因是Y并且把握(grasp)X在因果上如何依赖于Y,也即等同于知道如何回答一系列相关的假设性问题(what-if questions)。由此,附带观点认为,因为是理解是know-how,而know-how是很难通过证词传播的,所以理解很难通过证词传播;因为是理解是know-how,而know-how是一种理智成就,所以理解是一种理智成就,而不是命题知识。
最后,胡老师为传统观点做了精彩的辩护。他通过火灾的例子论证到,如果你知道X由Y导致,那么你一定能回答一些相关的假设性问题;同样,如果你任何相关的假设性问题都不能回答的话,就说明你不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。而且理解为什么X发生就等于知道如何回答一系列相关的假设性问题,并且能回答的问题越多,理解就越深。由此,能得出结论:如果你知道X由Y导致,那么你至少(初步)理解了为什么X发生。并且能回答的假设性问题越多,理解就越深。
在互动环节中,胡老师与参会的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,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的问题。例如,一个人“能回答的假设性问题的多少”要怎么衡量与比较、理解的深浅意味着什么等等。胡老师观点明确,论证清晰、严谨,同学们受益匪浅。
撰稿:杨曦
来源:科学哲学与逻辑学教研室